2021年“双减”政策的实施,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,推动全面发展。

到了2025年,政策进一步深化,通过整治隐形变异培训、优化作业管理、延长校内课后服务时间(小学至18:30,初中至19:00),为孩子争取更多自主和休息时间。

然而,政策带来的减负效果并非一帆风顺。

社会和家长对学业成绩的期待并未同步降低,部分家长甚至将兴趣班(如编程、机器人、艺术等)视为新的竞争赛道,导致孩子时间依然被高度占用,心理负担不减反增。

这种“剧场效应”——大家都站着看戏,谁也不敢坐下——让孩子们在学业与兴趣之间迷茫,内心压力如影随形。

孩子心理压力的“隐形危机”

“双减”政策下,孩子的心理压力并未完全消散,反而以更隐蔽的方式显现。

研究显示,政策实施后,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有所改善,抑郁和焦虑症状比例降低约20%

但对于竞争意识强烈的孩子而言,压力依然显著。他们可能担心无法达到家长或自身的学业目标,尤其在培训资源减少后,产生“落后于人”的焦虑感。

当学业与兴趣难以兼顾,或成绩不理想时,孩子容易陷入自我否定,觉得自己“不够优秀”或“辜负了家长期望”。

情绪波动也随之而来,表现为易怒、沮丧甚至孤立。此外,作业和培训减少后,部分孩子因不适应新节奏而拖延、效率低下,进一步加剧了时间管理上的困扰。

这些问题就像一颗颗小石子,压在孩子心头,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更大的心理危机。

政策效果的“两面性”

“双减”政策的初衷是为孩子松绑,数据也显示积极变化:45%的小学生作业量减少,58.2%的小学生和54.2%的初中生体育运动时间增加,66.1%的小学生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增多,这些都对心理健康起到正面作用

然而,实际效果因家庭观念和社会环境而异。部分家长对政策理解不足,依然追求成绩至上,甚至将家庭内部矛盾转嫁给孩子,导致孩子心理负担加重。

如何在减负的同时调整家长观念、优化家庭教育方式,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家长能做什么?七个实用减压方法

面对孩子的心理压力,家长是第一道防线。

以下七个方法简单易行,能帮助孩子释放压力,重拾笑容:

1.家庭游戏,轻松互动

周末或晚饭后,和孩子玩桌游、角色扮演或亲子竞赛。

这些活动不仅能放松心情,还能让家长在游戏中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,及时给予鼓励。

比如,一场简单的“飞行棋”就能让孩子暂时忘却学业烦恼,感受到家庭的温暖。

2.户外运动,释放能量

带孩子去徒步、骑行、游泳或玩蹦床。

运动能刺激多巴胺分泌,缓解焦虑和抑郁。

研究表明,体育运动时间增加的学生,心理健康水平更高,抑郁风险检出率最低(18.4%)

每周一次户外活动,就能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双重滋养。

3.共同规划,掌控时间

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与娱乐计划,将大任务拆成小目标,完成后给予小奖励,如一次喜欢的甜品或电影时间。

这不仅能培养时间管理能力,还能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。

4.倾听心声,避免批评

每天抽出10分钟,和孩子聊聊学校生活或内心感受。

用开放性问题引导他们表达,如“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吗?”而非直接批评或施压。

倾听是最好的治愈,孩子会因此感到被理解和支持。

5.调整期待,循序渐进

家长要客观评估孩子的能力,设定合理目标,避免过高期待带来的压力。

将目标分解,逐步达成,比如从“数学考满分”调整为“每周掌握一个知识点”,让孩子在小进步中建立自信。

6.营造温馨,给予安全感

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,营造支持与理解的家庭氛围。

研究表明,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显著,和谐的家庭能为孩子提供心理安全感

一句简单的“爸爸妈妈永远支持你”,就能成为孩子面对困难时的底气。

7.鼓励兴趣,多元发展

支持孩子参与学校或社区的艺术、体育、科创活动,激发兴趣,减轻单一学业压力。

数据表明,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增加的学生,抑郁风险检出率最低(15.5%)

让孩子在兴趣中找到自我价值,比任何补习班都更有意义。

陪伴的力量:真实故事的启示

家长的陪伴是孩子心理健康的“定心丸”。

政策实施后,80%以上的家庭反映作业和辅导时间减少,家长有更多机会与孩子互动,家庭关系更加和谐。

来看看这些真实案例:一位一线城市的妈妈在“双减”后,利用周末带孩子骑行、参加社区活动。

起初孩子仍有学业焦虑,但通过持续陪伴和沟通,孩子逐渐放松,主动探索绘画和音乐兴趣,重拾自信。

另一位苏州的家长则利用晚饭后散步与孩子交流学校生活,及时掌握思想动态,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。

还有一位妈妈表示,“双减”让她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,不再只关注成绩,而是注重孩子的品德和长远发展,全身心陪伴成为孩子应对挑战的关键。

这些故事告诉我们,家长的陪伴不仅是时间的投入,更是情感的连接,能让孩子在压力中找到依靠。

结语与呼吁

2025年的“双减”政策为孩子提供了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,但学业期待与资源减少的矛盾依然存在,孩子的心理压力不容忽视。

作为家长,理解孩子的压力表现,采取科学减压方法,通过高质量陪伴、有效沟通和合理目标设定,帮助孩子适应新变化,是当务之急。

正如专家所言:“真正的解药在于扩大学校教育供给、改革评价体系及建立教育公共服务观。”  

只有家庭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,才能让每个孩子在健康、充满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。

或许你的孩子正面临类似的压力,不妨从今天开始,试试以上方法,用陪伴和理解为他们撑起一片晴空。

参考文献

①《“双减”政策实施后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变化分析》,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,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21-2022)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23年

安心AI的推荐

通过孩子的绘画、笔迹等,可以利用安心AI心理评测智能体,精确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、人格特征和性格特点。安心AI不仅能够提供详细的评估报告,还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,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。无论是适应新环境还是克服困难,安心AI都能为家长提供科学、有效的指导,助力孩子的全面发展。

希望每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的坚强后盾,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越走越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