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些老年人对保健品推销员推心置腹,甚至把他们当成“干儿子”“干女儿”,而对亲生子女的劝说却充耳不闻。

这种现象背后,既有心理学的深层原因,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。

一、孤独与情感需求:推销员填补了“亲情空白”

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,空巢和独居老人的比例逐年上升。

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21年发布的数据,我国空巢老人已超过1.18亿人

推销员频繁上门、嘘寒问暖、陪聊天,甚至帮忙做家务,这些“亲情服务”极大地满足了老年人被关心、被需要的心理需求。

二、认知衰退与信息误区:难以分辨真伪

随着年龄增长,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信息甄别能力会有所下降。

研究显示,老年人更容易信任表现出友善和关心的陌生人

加之推销员常以“专家”“医生”自居,利用健康讲座等方式营造权威氛围,老年人很难分辨其中的虚假成分。

三、健康焦虑与“安慰剂效应”

老年人普遍关注健康,慢性病增多让他们对“健康长寿”充满渴望。

推销员通过夸大产品功效、讲述“成功案例”,让老年人产生“吃了就能好”的期待。

即使明知保健品未必有效,许多老人依然愿意为“希望”买单,这是一种典型的“安慰剂效应”

四、社会支持缺失与从众心理

在社区、微信群等场所,保健品推销常以“集体活动”形式出现。

老年人之间互相推荐,形成了强烈的从众心理。

当身边的朋友都在买、都在用,个体更容易跟风消费,甚至把推销员当成“圈子里的人”。

五、子女陪伴缺失与沟通障碍

许多子女因工作繁忙,无法常伴父母左右,沟通也多以劝阻、批评为主,容易引发老人的逆反心理。

相比之下,推销员的耐心、热情和“无条件支持”更容易获得老人的好感和信任。

如何帮助老人远离保健品陷阱?

1.多陪伴、多沟通,哪怕每天一个电话,也能让老人感受到关心。

2.耐心倾听,少批评多理解,帮助老人理性看待保健品。

3.普及科学知识,强调“保健品不能治病”,遇到健康问题要及时就医。

4.协助理财,建议大额消费前与家人商量。

5.鼓励参与社区活动,丰富社交生活,减少孤独感。

老年人把卖保健品的当成亲人,背后是孤独、情感需求和对健康的渴望。

与其责怪老人“糊涂”,不如多一些理解和陪伴。

子女的关爱和社会的支持,才是老人最好的“保健品”。

参考文献:

①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.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(2021).
② Castle, N. G., & Engberg, J. (2005). Staff Turnover and Quality of Care in Nursing Homes. Medical Care, 43(6), 616-626.
③ Kaptchuk, T. J., et al. (2008). Components of placebo effect: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. BMJ, 336(7651), 999-1003.

安心AI的推荐

通过我们自己的绘画、笔迹等,可以利用安心AI心理评测智能体,精确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、人格特征和性格特点。安心AI不仅能够提供详细的评估报告,还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,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。无论是适应新环境还是克服困难,安心AI都能为我们提供科学、有效的指导,助力我们内心的全面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