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的4月17日是世界血友病日,这个日子不仅是为了提高公众对血友病的认知,更是提醒我们,在看似脆弱的生命中,藏着令人震撼的韧性。
阿杰(化名)是一名血友病患者,他的故事或许能打破许多人对疾病的刻板印象——尽管凝血因子的缺失让他的身体容易出血,但他的心理状态却异常积极。
这种“积极”并非偶然,而是科学与人性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一、血友病患者的“心理悖论”:为何他们更易拥有积极心态?
血友病是一种因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遗传性出血疾病,患者需终身接受治疗。
然而,研究显示,血友病患者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低于普通人群,甚至在某些维度上表现更优①。
一项研究表明,72%的患者对生活满意度评分为中高水平(≥6分/10分),65%的患者认为疾病“增强了家庭凝聚力”或“教会自己更珍惜健康”②。
阿杰的经历便是一例:他每周需注射凝血因子3次,但通过规律治疗和运动管理,他完成了马拉松比赛,并成为血友病公益组织的志愿者。
“疾病让我更早学会规划人生。”他说。
二、积极心态的“科学配方”:三类可复制的心理策略
阿杰和其他患者的积极状态并非天赋,而是基于可复制的心理调节方法:
认知重构:将“限制”转化为“资源”
血友病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,但阿杰选择游泳和瑜伽,反而培养了耐心与身体觉察力。
心理学中的“创伤后成长”(PTG)理论认为,逆境可激发个体重新评估生命优先级,从而发现新价值③。
操作建议:
列出疾病带来的“意外收获”(如更规律的作息、更紧密的家庭关系);
每周记录1件因疾病而尝试的新事物(如冥想、绘画)。
社会支持:建立“双向赋能”的关系网
阿杰定期参与病友互助小组,既获得情感支持,又通过分享经验帮助他人。
美国血友病联合会调查发现,参与互助组织的患者抑郁风险降低④。
这种“利他行为”能激活大脑奖赏回路,提升自我效能感⑤。
操作建议:
加入线上/线下病友社群,每周至少互动1次;
将自身经验转化为助人行动(如撰写治疗日记、录制科普视频)。
目标微积分:用“小目标”对冲不确定性
血友病的突发出血可能打乱计划,但阿杰通过拆解目标来维持掌控感。
例如,他将“完成大学学业”分解为“每周完成3次课程学习+1次同学讨论”。
这种策略符合心理学中的“分阶段目标理论”——将长期目标转化为短期可操作步骤,可减少焦虑并增强动力⑥。
操作建议:
制定“周计划”而非“年计划”,预留20%时间应对突发状况;
每完成1个小目标后,给予自己非物质奖励(如看一部电影、与朋友聚餐)。
三、超越个体:社会如何守护这份“积极”?
血友病患者的心理韧性既源于内在努力,也离不开外部支持系统的构建:
医疗进步降低生存焦虑: 基因治疗技术的突破使部分患者可实现长期缓解。临床试验显示,单次基因治疗可使重度血友病患者年出血率减少98%⑦。
政策保障消除后顾之忧: 我国已将血友病纳入医保门诊特殊病种,部分地区凝血因子报销比例达90%以上,极大缓解了患者的经济压力⑧。
阿杰的故事印证了这一点:“当我得知治疗费用可以报销时,突然觉得未来不再是一片迷雾。”
结语:脆弱与坚韧的共生
世界血友病日的标志是一滴被双手托起的血珠,这恰如血友病患者的生存哲学——承认脆弱,但不屈服于脆弱。
从阿杰身上,我们看到一种超越疾病的智慧:当一个人学会与疾病共处,生命的可能性反而会被重新定义。
正如心理学家维克多·弗兰克尔所言:“人类最后的自由,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的态度。”
参考文献
①中国血友病协作组《2022年中国血友病患者生存质量白皮书》
②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《慢性病心理适应机制研究》
③Tedeschi《创伤后成长:从苦难中找到意义》
④国际血友病联盟《2021年全球患者心理健康报告》
⑤Nature Neuroscience《利他行为的神经机制》
⑥Locke《目标设定与任务动机》
⑦NEJM《血友病基因治疗突破性进展》
⑧国家医保局《特殊病种医疗保障实施评估报告》
安心AI的推荐
通过我们自己的绘画、笔迹等,可以利用安心AI心理评测智能体,精确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、人格特征和性格特点,另外安心解梦为客户对自己的梦境进行专业科学解析,让自己更加了解内心的需求、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潜在问题。安心AI不仅能够提供详细的评估报告,还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,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。无论是适应新环境还是克服困难,安心AI都能为我们提供科学、有效的指导,助力我们内心的全面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