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物成瘾是世界范围内的难题。出于治疗的需要,人类研发了各种药物,其中不少都蕴藏着成瘾甚至致幻的风险。瓦尔特·本雅明曾记录下自己致幻后的愉悦感,他使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朦胧的体验,叫做“灵晕”(aura)——世界上的事物都笼罩上了一层神性的光辉,充满着别样的魅力。然而,现实生活中,情况则恰恰相反。

抽烟、喝酒,以及其他成瘾性药物的体验,起初或许带有“灵晕”加持,但当它消失后,身体的反应随之而来。不适、难受甚至痛苦,戒断反应的袭来,与刚才的愉悦感形成鲜明对比。更重要的是,这让身体不断寻求新的刺激:上瘾。对某种事物成瘾,至今是令人感到不寒而栗的表述。我们为什么会上瘾,为何会对某种事物充满迷恋和依赖?

大脑的工作:动态平衡

成瘾的类型千差万别,我们暂且使用“药物”代替可成瘾的事物——很多事物的成瘾机制都是相通的。大脑神经中枢的一种核心特质叫做“动态平衡”(homeostasis),这将成为药物成瘾的基础。“动态平衡”是指神经系统自主调整体内异常状态,将种种异常数值拉回基准线附近的机制。例如,人体体温的基准线是37度左右,当人们在冬天的户外感觉冷而体温下降时,神经系统就会指挥一系列反应,如毛细血管膨胀等,使温度回归到37度附近。

动态平衡机制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便被重视,人们发现这种机制或许能够为大脑建立某种模型,进而利用模型制造高智能的机器人。尽管这种模型最终失败,但其中的原理显而易见:既然人们认为动态平衡可以建立某种数学模型,那么说明它是以一种十分简单的机械方式发生作用。这一方式就是“释放相反的要素”:当体温下降,神经系统就催促产生高温来对抗它;当人们饥饿,神经系统就产生营养与之对抗。继而引申,当人悲伤,它就释放高兴;但当人愉悦,它也释放痛苦,等等等等。总之,无论人进入了良好还是糟糕的状态,只要这种状态触及了“过度”,神经系统总是想方设法释放相反的要素与之对抗,让人回归到“正常状态”。

成瘾的机制

所有的药物都与多巴胺刺激有关。但它们并非直接控制神经系统回路,而是通过改变人体中的反应速率,改变神经递质的水平。例如,阿片类药物如吗啡、抗抑郁药等,它们内含的内啡肽是刺激多巴胺产生的一种化合物,通过内啡肽的注入,神经系统加速刺激产生多巴胺。因此,我们能够通过种种药物获得更多的愉悦,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言状的“高峰体验”。

然而,问题很快就来了。既然是“高峰体验”,那便指向了过度。对于神经系统来说,内部的动态平衡机制使得其必然会以相反的要素对人体产生刺激,使其回归到正常水平。随着多巴胺分泌不断增多,人体的愉悦感不断增强,痛苦感也随之悄悄增加。在愉悦感受到达顶峰后,痛苦感逐步增强,并最终超越了愉悦感,使人产生巨大落差。戒断反应随之而来。在书中,格里塞尔使用了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这一过程,将使用药物后一开始的愉悦、且愉悦感大于痛苦感的过程称为过程a,而随后而来的戒断反应称为过程b。通过这张图,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每次服用药物后的人体的完整感受:

为了对抗神经系统,服用药物者往往无法通过个人意志力来克服痛苦,并且战胜愉悦的诱惑。他选择再次服药。这就产生了上瘾。但仅仅如此便足够了吗?动态平衡机制中的另一关键点则是,大脑会对已有的外界刺激产生适应。当药物服用者服用几次相同剂量的药物后,大脑已经习惯这种刺激,它不再对此做出第一次那般的剧烈反应,愉悦感降低,但痛苦感仍旧。用另一张图来说,便是这样:

简言之,人体产生了“耐受”。因而,我们可以看到,药物服用者不仅对药物产生了依赖,还逐渐产生了更多依赖。它必须服用更多剂量药物来刺激神经系统,以产生多巴胺,以阻止痛苦感的来临。长此以往,上瘾者陷入了“耐受、戒断、渴求”的恶性循环。

与大脑对抗:如何防止成瘾?

不难看出,想要克服对药物的上瘾,就要与人体的动态平衡机制及大脑的适应能力相对抗。但这种对抗是艰难的。我们能够有什么捷径,譬如医学治疗和使用药物(医学上的药物)来协助人体克服上瘾吗?目前而言,医学方法并未大范围使用。原因很简单,如果要克服上瘾,就要阻止中脑边缘神经回路,使其不再产生多巴胺,继而也就没有了痛苦。但这也同时意味着,人类对除药物以外的东西也不再产生愉悦,容易触发抑郁等疾病。这有悖于医学伦理。因此,我们只能通过自身的精神力量对抗大脑,对抗上瘾机制。

防止成瘾的方法

  1. 防止过度摄入或依赖

    • 多选择不同的食物、饮品,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,打破自身各种舒适区,减少神经系统激活其动态平衡机制、大脑激活其适应能力,产生不适感。这是防止成瘾的重要举措。

  2. 选择“替代品”

    • 若我们对某种事物一见钟情,可以选择其他替代品来满足自己的嗜好。例如,若我们对奶茶一见钟情,可以选择其他饮品,如咖啡、茶等,用替代品占用奶茶的饮用,降低单一事物的使用频率。

  3.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

    • 运动、吃蔬菜,防止频繁饮酒,不沾烟等,这些虽然是老生常谈,但无疑是保持健康生活的基本准则。

不止多巴胺的“上瘾”

如果仅仅以神经科学解释上瘾,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科学主义与还原论的陷阱,即任何事物都可以被物理或化学作用来解释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也有可能处于“强迫”上瘾。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当下中青年群体热爱健身。对于他们来说,健身是一种保持自身良好状态的方式,但更重要的是,通过健身时的大汗淋漓和肌肉酸痛,他们能具身感受到并非处于颓废状态。而一旦停止健身,健身爱好者可能认为自己处于颓废之中。健身是一种在庸常生活中建立信心与制造意义的自我幻觉,并且是一种必要的幻觉。而这在客观效果上同样造成了“上瘾”。

相似的案例还有很多,比如当自己做作业时,会发现其他任何事情都会让自己产生兴趣,并且“停不下来”;拖延症患者一直使用其他事情来拖延“正事儿”本来的进程,但他恰恰是享受自己的拖延症候,并且难以停止。这些案例很难用科学主义的话语来解释,我们必须求助于人文科学来解决这些抽象而复杂的问题。

人文科学的视角

人文科学拥有诸多不同的话语体系,来解释这种社会学意义的上瘾机制。最常见的或许当属争议颇多的精神分析。以拉康的理论为例,上瘾一词可牵扯到原乐、欲望、象征界、实在界、客体小a等多个学术黑话。但浅显易懂地来说,我们用语言等符号编织出一个意义系统,这使我们可以不存在于实际的自然界意义黑洞之中。但是,这个系统永远不可能涵盖一切,它随时有可能露出自己狰狞的一面,让人们陷入空无。欲望源自于此,它来自永远不可能填满的实质性匮乏。客体小a便被用来形容这一过程——它是欲望产生的原因,也是欲望的结果。当人们一旦觉得自己触碰到它,它就立刻走开,并产生新的欲望,这使得欲望永远不可能被填满。就像上述的健身一般,似乎永远不可能被满足,当它一旦被完成,它同时就产生新的欲望、新的匮乏,这让人必须通过下一次健身来补充匮乏,并同时产生新的匮乏。

结语

在这个充满喧嚣和浮躁的世界里,我们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。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,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。同时,我们也要学会放下那些不必要的负担和束缚,让自己更加轻松和自在。

总之,别太在意他人的评价,活出真实的自我。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生活,用自己的节奏去追逐梦想。当我们不再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时,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加自信、从容和自在。让我们一起勇敢地走出自己的道路,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吧!

希望每位读者都能意识到,成瘾不仅是身体上的依赖,更是心理上的迷恋。通过以上方法,你可以逐步摆脱成瘾的束缚,活出真实的自我,享受更加轻松和快乐的生活。

安心AI的推荐

通过我们自己的绘画、笔迹等,可以利用安心AI心理评测智能体,精确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、人格特征和性格特点。安心AI不仅能够提供详细的评估报告,还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,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。无论是适应新环境还是克服困难,安心AI都能为我们提供科学、有效的指导,助力我们内心的全面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