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?

明明和朋友聊得好好的,转头却听说对方对你有意见;

团队氛围原本和谐,突然之间大家开始互相猜忌、疏远;

而那个总在中间“传话”的人,却一脸无辜地说:“我只是实话实说啊。”

你开始怀疑自己:是不是我太敏感?是不是我想多了?

可心里又隐隐觉得不对劲——怎么每次风波一起,他都在场?怎么每次矛盾爆发,他都成了“唯一知情者”?

其实,你没想错。

有些人的“关心”,不是为了修复关系,而是为了制造裂缝

他们像一个隐形的导演,在人际关系的舞台上悄悄改写剧本,只为让自己始终站在聚光灯下。
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一种隐蔽却极具破坏力的行为模式:挑拨离间

尤其当它来自一个具有自恋型人格特质(NPD)的人时,背后藏着的,是一整套精心设计的心理操控术。

01 “没人看我,我就不存在”

自恋型人格障碍者(NPD)的内心,像一只永远装不满的杯子。

他们极度依赖外界的关注、赞美甚至冲突,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感。

一旦被忽视,那种“我什么都不是”的恐慌就会袭来。

于是,他们发明了一种生存策略:制造混乱,再扮演救星

朋友小林曾跟我讲过她的经历。她和男友感情稳定,但共同好友阿哲总在她耳边说:“他最近好像常和别人聊天,是不是对你冷淡了?”

又跑去对男友说:“小林觉得你不够重视她,可能在考虑分手。”

结果两人开始频繁争吵,而阿哲成了他们之间唯一的“沟通桥梁”——小林甚至开始事事向他请教“该怎么挽回”。

心理学称之为“自恋供给”(Narcissistic Supply):NPD需要持续的情感反馈来维持脆弱的自尊。

和平的关系让他们“隐身”,而冲突则让他们成为焦点。

对他们来说,宁可世界燃烧,也不能让自己被遗忘。

02 分裂他人,才能掌控全局

NPD深谙一句古老的权力法则:分而治之

他们害怕被联合起来质疑、排斥,所以先下手为强——让身边的人彼此防备、互不信任。

电视剧《三十而已》里的林有有,就是这样一个角色。

她一边对许幻山示好,一边在顾佳面前暗示“他其实很怀念单身生活”;

又在许幻山耳边渲染“顾佳根本不理解你”。

三人关系迅速崩解,而她稳坐“最懂他”的位置。

这种行为背后,是一种深层的投射机制:他们内心充满背叛感与不安全感,便认定“所有人都会背叛我”,于是抢先一步,把信任撕碎。

他们不是不相信你,而是无法相信任何人——包括自己。

03 “我懂你”,是最温柔的陷阱

最让人难以察觉的,是NPD的“虚假共情”。

他们会轻轻拍你的肩,眼神温柔地说:“我完全理解你,换作是我也会生气……”

可下一秒,就把你的眼泪变成谈资,添油加醋地讲给别人听。

小美就吃过这样的亏。

她在茶水间向一位“知心大姐”抱怨项目压力大,对方连连点头:“领导确实偏心,你太辛苦了。”

结果第二天,领导在会上点名批评她“情绪化、影响团队”,而那位“大姐”正坐在角落,低头喝茶,仿佛一切与她无关。

这就是典型的“选择性信息传递”:

只说一半,扭曲语境,制造误解。

他们的“共情”不是为了连接,而是为了控制信息流,让你依赖他们作为“真相的窗口”。

真正的理解带来靠近,而他们的“理解”,只为制造距离。

04 守住边界,就是守护内心的安宁

面对这样的人,我们该如何自处?

首先,请相信你的直觉。

如果你发现:每次和某人聊完天,人际关系就变糟;每次他出现,团队就开始内耗——那很可能不是巧合。

其次,坚持直接沟通

听到“某某说你……”时,别急着反应,而是直接问当事人:“我听说了一些话,想和你确认一下是不是真的?”

真相不怕面对面,谎言才怕阳光。

更重要的是——拒绝参与他的剧本

不传话、不站队、不回应“只有你知道”的秘密。

当你不再配合演出,这场独角戏自然落幕。

正如心理学家维克多·弗兰克尔所说:

“在刺激和反应之间,有一个空间。在这个空间里,我们有选择如何回应的自由。”

你无法控制别人说什么,但你可以决定信什么、做什么、靠近谁。

安心AI的推荐

通过我们自己的绘画、笔迹等,可以利用安心AI心理评测智能体,精确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、人格特征和性格特点,另外安心解梦为客户对自己的梦境进行专业科学解析,让自己更加了解内心的需求、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潜在问题。安心AI不仅能够提供详细的评估报告,还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,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。无论是适应新环境还是克服困难,安心AI都能为我们提供科学、有效的指导,助力我们内心的全面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