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生活中,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心理状态:

  • 明明不想做的事,为了让别人满意,硬着头皮答应了;

  • 和其他人交流时小心谨慎,生怕说错了话让别人不开心;

  • 日常穿衣服、换发型都要担心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不是“好看”……

很多时候,为了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、满足他人的期待、获得社会的认可,我们常常压抑自我,迎合外界的需求。我们以为这样的妥协就能“你好我好大家好”,但却忽视了这种妥协会让我们不断放下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,一点一点地放弃自我,从而逐渐失去主体性,变成了满足他人要求的“工具”。
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,如何“重拾主体性”。

一、工具人心态 vs 主体性思维

什么是“工具人心态”?

“工具人心态”的核心在于“为他人而活”,根植于一种“客体性”思维。在这种思维框架下,我们把自己视为“宾语”——一个被评估、被定价、被取舍、被利用的对象,是提供某种功能、满足他人需要的“被选择者”。换句话说,我们将自己“物化”了。

什么是“主体性思维”?

与之相对的是“主体性”思维,它强调个人的独立性、自主性和自我决策。因此,保持“主体性”的核心,是“为自己而活”。主体性强的人,一切从“我”出发,万物为“我”所用。生活中的每一个决策和行动都基于对自身真实需求的理解和追求,清楚自己想要什么、该做什么,能够在嘈杂的外部声音中保持独立思考,不轻易被他人的期待和意见左右。简单来说,就是做自己生活的主角,从第一人称视角看世界的“选择者”。

二、你可能已经陷入“工具人心态”了

“工具人心态”的本质是自我放弃,认为自己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,而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“主体”去生活。正如《认知觉醒》的作者周岭所指出的,那些对自我缺乏了解、对生活没有主张、对命运没有选择的人,只是随着生活的惯性不断前行,成为了“醒着的睡着的人”。

因此,我们会发现,主体性缺失、工具人心态强的人,通常表现出以下特征:

  1. 总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而改变自己

    • 为了迎合他人,可能压抑自己的兴趣、观点甚至生活方式,忽略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。比如,一个人在职场上明明想要追求创意性的工作,但因为老板更看重执行力,就把自己强行改变成一个“服从命令、机械执行”的角色。

  2. 在关系中充当“情感垃圾桶”

    • 不管自己是否心情低落,总是让他人向自己倾诉和发泄情绪,而忽略自己的情绪和需求。这样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在关系中是“被利用”的,但又不敢拒绝,因为害怕失去对方的认可。

  3. 依赖外部评价和认可来确认自己的价值

    • 不敢主动追求自己的目标,而是等他人对自己“认可”之后,才去尝试或付出。比如,一个人可能并不喜欢某个专业,但为了得到家人或社会的肯定而选择继续深造,从而将自己限制在他人定义的框架内。

  4. 无偿提供帮助而不计回报

    • 即便事情超出自己的能力或带来极大负担,也很难说“不”。例如,一个人在朋友或同事遇到困难时,总会无条件提供帮助,但很少意识到自己也需要支持,从而导致心理负担不断加重。

  5. 在决策时完全依赖他人

    • 没有清晰的自我判断力,总是认为他人比自己更了解“该怎么做”。比如,在人生重大决策上,比如择业、恋爱、婚姻,完全听从他人的意见,把自己视为“被安排”的角色。

  6. 害怕独立、害怕承担个人责任

    • 即使不满现状,也会继续保持现有状态,因为觉得离开别人、独自生活会让自己失去价值。这样的人往往在内心中把自己定位为“跟随者”或“辅助者”,没有清晰的独立目标。

三、如何摆脱“工具人心态”,重拾主体性

1. 从“我”的角度看问题

  • 操作建议

    • 问问自己:“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?什么对我来说最重要?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?”通过思考这些问题,我们能更清楚地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,而不是盲目地迎合他人的期待和标准。

2. 从“我”的角度去评价

  • 操作建议

    • 当别人说“你不适合穿裙子”时,可以转换为“这条裙子没能展示我的特点”。

    • 当别人说“你不擅长和人打交道”时,可以转换为“这个社交场合没能让我发挥出自己的交际潜力”。

    • 当别人说“你不够聪明”时,可以转换为“这次的任务没有充分体现出我的聪明才智”。

3. 培养自我认知

  • 定期进行自我反思,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,了解自己的兴趣、价值观和需求。

  • 与信任的朋友或心理咨询师交流,获得外部的反馈和建议,帮助自己更清晰地认识自己。

4. 学会说“不”

  • 当面对不合理的要求时,学会礼貌但坚定地说“不”。

  • 为自己设定界限,明确哪些是可以接受的,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。

5. 建立独立的决策能力

  • 在做决策时,多考虑自己的真实需求和长远利益,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。

  • 学会收集和分析信息,做出理性的判断,而不是盲目跟从他人的意见。

6. 关注内在价值

  • 重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,不再单纯用外界的标准评估自身的价值。

  • 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,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追求,提升自我成就感和幸福感。

结语

重拾主体性,不是要我们孤立自己或忽视他人的感受,而是要在尊重他人的同时,保持对自我需求的清晰认知和独立判断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从“工具人”的角色中解放出来,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,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丰富和美好。